1.
其实早恋,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。
生理上,女孩子15岁发育成熟,男孩子16岁发育成熟;
高中阶段,十六七岁的少年少女,彼此产生懵懂的爱慕之情,是人之常情。
而之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绪定义为“早恋”,是因为学生谈恋爱,会影响某些人的KPI。
在男女相处,对于学生的管控更加的变本加厉,有的不允许男生女生并肩走在一起,一旦发现两个人有暧昧行为,成绩好的警告处理,成绩差的留校察看。
是的,你没看错,惩罚方式也是按照成绩来的。
基本上,父母也好,老师也罢,反对“早恋”的最大原因是“耽误学业”,虽然他们并不能有效证明这两者有必然关联,然而那时候没有话语权的我们无力抵抗。
2.
中国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,孩子到了高考结束报志愿的时候,才开始思考自己“适合学什么”,到了所谓的“适婚年龄”,才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感情。
直到现在,很多父母要求我们初中高中不许早恋投入学业,对男女之间的交往视为禁忌;
告诉我们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只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其他的都自有安排;
在我们毕业一两年之后,又慌不迭得着急把我们像小猫小狗配种一样撮合结婚,原因是:同事家的小孩都结婚生子了,你也必须要这么做。
“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”
上学的时候,他们叮嘱你,不要因为小情小爱“耽误大好前程”,
毕业之后几年的措辞又变成了“怎么还不赶紧找对象结婚,我跟你爸等着抱孙子呢”。
很多人就是在这种压力下,懵懵懂懂的相亲,匆匆忙忙得进入一段婚姻关系,结果发现自己困于牢笼。
这也是为什么现在85后和90后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。
这一代很多家长忽视了爱情和婚姻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一种事情,
爱是一种能力,很多从没学会爱与被爱的人,被盲目得投进一段长期关系中,也很难得到幸福的体验。
父母们从那个压抑的年代走出来,自然以为婚姻幸福的关键是“找到一个合适的人”,然而却忽略了自己的子女在成长中已经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这一点。
面对喜欢的人,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喜欢。
被拒绝之后,坦坦荡荡说出一声“谢谢”。
这是很多成年很久的人都没学会的事情。
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里歌德说:哪个少女不怀春,哪个少男不钟情。
希望以后在中文语境里面,不要再把这种情窦初开的纯真感情,形容为“早恋”了。
作者:宏桑
链接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3513087
来源:知乎